三亿三财经网 > > 策略参考 > 如何更好的理解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

如何更好的理解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

来源:https://www.31344.com 时间:2024-09-05 编辑:admin 手机版

,在经济新常态下,如何看待财政收入增速放缓?面对日益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,又该怎样解决?

1994年来增幅首次进入个位数,既有经济增长因素也有政策因素

2014年,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增长8.6%,比2012、2013年分别回落4.3个和1.6个百分点。其中,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.9%,更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增长。

“总体上看,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接近,这与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是基本匹配的。”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表示,在经济新常态下,财政收入告别高速增长并在个位数徘徊,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。

刘尚希说,历史数据表明,在现行税制框架下,当经济增长低于8%时,税收增长通常会是个位数,出现两位数的增长是小概率事件。

据统计,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,全国财政收入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,2014年8.6%的增幅首次进入个位数增长,为20年来最低。

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,财政收入增长放慢,主要是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:一是工业生产、消费、投资、进出口、企业利润等指标增幅均不同程度回落,增值税、营业税、进口环节税收、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幅相应放缓;二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(PPI)持续下降,影响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增长;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扩大,商品房销售额明显下滑,与之相关的房地产营业税、房地产企业所得税、契税、土地增值税等回落较多;四是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等政策,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,对财政形成减收。

在增速放缓的同时,增长分化是当前财政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。数据显示,2014年,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.8%和9.9%,第三产业税收增长加快,税收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3.5%;从行业的角度看,一些行业税收明显增长,而另一些行业税收却在下降。比如,高新技术行业税收增长快于传统行业,这些都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化。

“这一变化也将带来财政的区域分化,尤其是依赖传统工业,服务业欠发达地区,财政收入增长形势将更加严峻,甚至可能出现增长停滞。”刘尚希认为,政府部门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,并做好充分准备。

财政的“紧日子”,要当做“正常日子”来过

“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,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使然,也是处于深度调整期的中国经济在财政收入上的必然反映,我们应当以平常心面对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。

高培勇认为,在经历了长达近20年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之后,伴随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,财政收入的增速也在换挡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财政收入增长放慢具有必然性,是在回归正常轨道。因此,财政“过紧日子”,其实是从此要“过正常日子”。只有以“过正常日子”的理念和思路承受财政收入放缓的压力,才能做好财政政策布局和相关收支安排。

在经济下行压力下,既不能以收“过头税”和乱收费来增加财政收入,那样会让企业、社会雪上加霜;也不能无节制地扩大赤字,那样会加大政府债务风险,也是不可持续的。那么,在财政收入“吃紧”,政府没有那么多钱的情况下,财政刚性支出的增长怎么解决?

“从大的方面来说,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。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稳定,为市场的自我调节留足必要空间、提供有利条件,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重要保障。”高培勇认为,各级政府不仅要厉行节约,严格控制一般支出,而且在公共投资支出方面,也要把钱用在刀刃上,主要用在打基础、利长远、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领域,比如棚户区改造、基础设施建设等。

刘尚希认为,面对经济的结构性分化,政府应当减少点对点的资金扶持,而要将政策重点转向经济环境、投资环境、创新环境的优化上来,让市场来主导行业、企业的优胜劣汰。同时,还要加大预算统筹力度,科学安排财政支出,立足于保基本、兜底线、促公平,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。

严堵跑冒滴漏,统筹财力花好用好每一分钱

让财政资金花到实处、发挥更大效益,全面深化财税改革,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至关重要。近期,国务院频频出台举措,改进预算制度、建立财政收支管理新机制,把沉淀闲置的钱收回,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,把“跑冒滴漏”的钱堵住。

——中央和地方联动,盘活各领域财政“沉睡”资金,提高使用效益。

——在全国集中开展机关事业单位“吃空饷”问题治理行动,堵住蚕食财政资金的黑洞。治理范围涵盖从中央到县乡的机关事业单位,治理内容包括“在编不在岗、拿钱不干活”,以及虚报人员套取财政资金等各种名目的“吃空饷”。

——在全国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,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。通过科学测算,对未来几年财政收支进行统筹安排,提高财政政策的前瞻性、有效性和可持续性。

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,资金需求很大。而财政资金有限,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。这就需要创新投入方式,更多地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。”刘尚希表示,对公共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和扶贫开发等,可以通过PPP(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)、投资基金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,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,让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形成合力。(本报记者 李丽辉)(完)

最近更新

策略参考排行榜精选